> 资讯 > 行业 > 正文

顾孟潮:库哈斯——纽约‘’入境式”现场发出的宣言

  有百年历史的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对央视大楼一片声讨声中,冒天下之大不韪,聘请库哈斯为学院顾问的行为值得赞扬。这是了不起的决定:

  因为,艺术,不是是非问题,不能从众。

       

  城市和建筑文化绝不能只是普适大众的文化,继承尾随“拥挤文化”沦为建筑垃圾!还应当有精英文化的地位和空间,而且让它发挥提升大众文化的历史责任,这也是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决定。

  历史将证实: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楼与其《癫狂的纽约》(三联书店2015年9月第一版)大作,是一对孪生兄弟,乃是实体的“曼哈顿宣言”,而且它将激发出“老北京城市宣言”!

  先从曼哈顿的网格(grid)说起。曼哈顿的网格1890-1940年形成,这可比老北京的网格年轻多了,但是,北京并没有因网格而“癫狂”——岂不知网格乃是北京的底色和灵魂,由于北京有带天井的四合院,这个“天人合一”的生态空间,虽然,全篇围棋也是“拥挤文化”,但经历了几千年也没有成为“死棋”。

  库哈斯的高明之处是强调“空白”而不是只讲究“生产空间”,真是太伟大了!

  所谓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到底是保护和保卫什么?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空白区域和空白地带恰恰是我们容易忽略的物质内容,更重要的是非物质的城市的灵魂和心脏反而常常被人们忘记。北京就属于这种情况,近30多年来北京的城市建设已被房地产开发绑架,盲目地只关注“生产空间”,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拥挤文化”性质的建筑与城市,重蹈着“曼哈顿的”覆辙。

  中国的央视大楼是库哈斯巅覆“拥挤文化”情结思路的创新之作。它不只是结构和建筑构成形式的创新,而且是未来城市发展之路的创新“试验”之举。

  让人不明白,为什么外国建筑师就不能在中国土上进行未来城市建筑的试验性设计呢?敢于试验是突破前行和上升的关键起步点。北京建造菊儿胡同的实践不也有试验探索的思路吗?它因此荣获国际建协的奖项。

  库哈斯提示我们,不能只生产空间,更要生产空白,不仅是地表的空白,还包括空中和地下的空白,那里的白云、蓝天和地下水等丰富的资源太可贵了,北京市普通市民现在对此感受十分深刻。

  老北京设计建设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走的是“天人合一”的建城路径——建造的人造的山水城市之路。北京的北海、中南海、景山,护城河、人造的河、湖与山等,多的数不清的人造景观,包括千家万户住的四合院,虽然在网格的界限之中,是“拥挤文化”的产物,但是绝无仅有的是没有库哈斯所说的“拥挤文化”的祸患,就因为有通天的空白,它有着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我认为,北京要申报非物质世界建筑文化遗产应当是人造山水城市精神,自然化、人性化精神、棋盘化网格化格局,这些才是北京的“中国心”,老北京的灵魂。如果写老“北京宣言”的主题与主旋律,且不可忘记这一点。非文化遗产决不只是什么城市的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和个别的建筑物、建筑群。

  在库哈斯的《癫狂的纽约》中,似乎把网格看作罪魁祸首,其实网格是无罪的,关键在于不能只关心填满网格,而没有必不可少的空白。网格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贡献太大了:南北东西、四通八达、大小多少适当的网格是牛鼻子,一下子把整个城市整体一网打尽,全局在胸。下一步才是网格之内的安排,决不能只生产空间,不生成空白!

  最近,我看到报道王澍应邀替广东洞桥文村民做乡村老吴改造的消息,王澍明确提出来:

  要我改造可以,房子需要留一个天井,最小十平米就够。屋主要签字保证,以后再任何情况下不能在天井上方加盖屋顶,把天井搞成家里的杂物间。这就是在建筑上留“空白”的思路,这就是我国优秀的建筑传统,“天人合一”、“与天合作”、“天人对话”的高招,好处多多的传统民居习惯做法,而现代许多人却往往不能理解和运用。

  把央视大楼说成是大裤衩或性事象征,我认为那是无稽之谈。它是对“拥挤文化”只能是“欲与天公共比高”一种选择的反拨和颠覆,以及是提示北京的城市文化向何处去的巨大的惊叹号!

  不要都去做那种争夺天空和地下的傻事,空白与空间是虚实与共、相辅相成的。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新发明,足以让人们逃离“拥挤文化”的灾难的时刻已经指日可待了。

编辑:李梦丽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