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高新校区初具雏形 建成后学生规模将达到18000人
据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微信号消息:作为全国一流高校中科大高新园区一期的建设牵动着合肥城市的发展那么目前项目进展如何?新校区建设有哪些亮点?建成后又带来什么意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
科大高新校区一期项目占地约595亩,建筑面积约48万平米,建设内容包括图书教育中心、师生活动中心、食堂、体育馆、学科楼、5栋学生公寓等。建成后将开设网络中心计算机大数据微电子学科、环境能源与材料学科、工程学科、信息学科研发中心。
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图书馆主体结构已封顶,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体育馆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二次结构完成85%,钢结构全部完成。安装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体育馆东西两侧幕墙施工进展顺利。学生公寓土9-1#~9-3#楼、食堂、师生活动中心主体结构已封顶,二次结构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外幕墙、内部消防水管、电气等安装。
01
设计亮点
有机生长和大校区整体策略
承袭自然规划,融入园区空间肌理;
延续纵向中轴,确立轴线主体建筑;
连接水体,衔接自然;塑造城市东界面。
东西双桥、地下通道
在习友路上设置东西两座城市天桥,用以连接南北校区的人行交通。在进入南北校区大门东向立即设置机动车坡道和车行地下通道,用以连接南北校区的车行交通和地下车库。生活带城市天桥采用缓坡“虹桥”形式,除人行外,还可以通行自行车,贯通南北校区的非机动车交通。
提高平均层数、开发地下空间
不同于本科生为主的新校区,以研究生为主的校区主要以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科研实验为主要学习模式,学生公寓、实验科研用房是完全可以采用高层形式。同时设置较大面积的地下、半地下停车库,减少地面停车,增加绿地面积。
公共中心——礼之庭
功能更新、立面改造
对既有现状建筑采用保留加改造的策略,将现状科研楼改造为信息学科研发中心,现状公寓及食堂改造为行政公共服务中心,并对其进行立面改造重新设计,融入整体化校园。
学习研讨中心——景之庭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科技与人文的统一
整体规划以刚柔相济、对比鲜明的两条功能带贯穿南北,布局合理,气势恢宏。科研学术带规则严谨,秩序井然,体现科大科研领先、理性严谨的治学传统;滨水生活带曲折绵延,婉转流畅,体现亲近自然、人文荟萃的浪漫情趣。确立校区以“科大红”为色彩基调,延续科大既有校区传统,呼应先研院建筑色调,传承科大深厚人文底蕴。
图书阅览中心——光之庭
林荫大道——体育馆
项目以“林荫大道”为设计理念,采用支撑大跨屋顶的树杈结构,象征大学的林荫大道,枝繁叶茂。树杈结构的立体交错,象征中国科大学科交叉的精神。
体育馆屋面跨度约64米,长轴方向约60米。为了让屋顶结构如蝉翼般轻巧,在结构设计中巧妙结合建筑树杈放射杆件的特点,采用树杈状立柱+张弦网格屋面体系,支撑大跨度屋顶结构,巧妙利用复合结构中树杈状立柱,缩小中心张弦结构受拉区域的跨度,同时树杈结构也能平衡屋面拱壳结构的侧推力。
02
规划结构:一轴两带三街区
一轴:
顺应先研院综合楼的中心地位,向南引出主轴线,布置图书教育中心作为对景,打造贯穿三块基地的轴线空间构架。
两带:
新校区规划将科研区沿创新大道布局,打造校园 “科研学术带”;生活体育配套设施延续先研院布局沿核心景观布置,形成“滨水生活带”。
三街区:
三个校区统一的科研带和生活带共享中央核心景观带,共同形成完整、自然、开放的园区形象。
03
建成意义
助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
启动中科大高新园区建设,是加快推动中国科大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有利于拓宽中科大的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功能,促进内涵发展,建设中科大高新园区,能够更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领域起到带动作用,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促进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力支撑国家创新驱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在区域源头创新活动中,汇聚一流人才、形成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从而加快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
根据科大高新园区建设目标,建成后学生规模将达到18000人,并成为科研教学的主校区。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将努力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通过实施“高校教师产学研用践行计划”,深化“科技特派员计划”,积极参与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大力提高教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为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增添新力量,为合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