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宋代建筑之美
宋代建筑,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时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内的建筑,一如以往的朝代,继承着前朝的建筑传统。宋代建筑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
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形。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宋代文人雅集成为风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文人雅客们将山水搬进了古典园林,并通过借景、补景等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北宋东京为例,有关文献所登录的私家、皇家园林名字就有一百五十余个,由此可见宋代园林建筑之盛。此时期的园林艺术风格更加细致、清新,诗情画意更为浓郁,意境创造更加自觉。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宫殿园林有山西太原的“晋祠”。晋祠内圣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纵横的周柏(齐年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宋代宗教建筑以佛教建筑占主导地位。迄今所存最高的古塔是北宋咸平四年到至和二年(1001-1055)建造的开元寺料敌塔,位于河北定县,塔身八角形,共十一层,通高达84.2米。比例匀称,结构严谨,外观挺拔秀丽。塔的外部各层门券上,绘饰彩色的火焰图案,直至腰檐外口为止,至为精美。
河北正定隆兴寺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赞:“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溉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福建泉州开元寺石塔西塔建于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名“仁寿塔”,高44.06米。东塔距西塔200米,名“镇国塔”,高48.04米,建于嘉熙二年至淳祜十年(1238-1250)。双塔全用石料仿木构成8角5层楼阁式,并饰以浮雕。双塔外观巍峨雄壮,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
晋祠圣母殿和鱼沼飞梁系宋代祠庙建筑的代表之作。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建。圣母殿面阔7间,进深6间,高17米,使用减柱法,殿内无柱显得内部高敞。飞梁是殿前的方形鱼沼上一座平面为十字形的桥,四面通岸,富于园林情致,为中国古代寺观建筑的佳作。
数千年来,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传承下来,但关于建筑的文献亦早已存在,在传世的中国画中描绘的建筑物也让历史学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筑的配搭。宋朝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是宋代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其中对于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献更有组织,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以掌管宫室建筑,使建筑技术的传承更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