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行业 > 正文

大槐树下的场院——山西沁源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场地现状:老村的公共空间和精神之地项目位于山西省沁源县韩洪沟老村。村庄位于县城东部城郊结合处,距离县城4公里。村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因村中有一条泄洪沟而得名。全村共有138户,人口488人。老村现状绝大部分人口已经迁至新村居住,老村中只有4户居民常住。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老村与新村毗邻,村庄原始格局完整,自西向东呈多级台地地形;建筑依地形而建,大致分为土墙双坡顶民居,窑洞两种,平地区域多为双坡顶民居,山坡边以窑洞为主。老村建筑传统风貌保持良好,保留有古树、古护坡等历史痕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此外因为是抗战时期太岳区党政军机关后勤部门的所在地,村庄中还留有多处当年红色记忆的旧址,也为韩洪沟村未来发展提供了支点。

老村绝大部分房屋属于闲置状态,常年无人居住和年久失修使大部分房屋或多或少存在损坏情况;此外,人口的外迁,缺乏产业支撑,也使韩洪沟老村日渐凋敝。如何在保留村庄传统面貌的同时,植入新的产业,拉动村庄经济,改善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增强村庄活力,最终完成乡村振兴,是本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本项目是韩洪沟老村整体复兴计划一部分,基地是一个三合院,位于韩洪沟老村中部,地势较高。院落中有一个处空置的三孔窑洞,现状保持较好,但厢房、倒座、围墙和院门已经坍塌,只剩下基础的石块。场地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院外的大槐树。它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但仍然枝繁叶茂,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村庄。听村里老人介绍,大槐树下一直是村民集会的地方,以前是韩洪沟老村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村庄的精神之地。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空间营造:重塑场所精神,并给予新的气质正如韩洪沟老村的现状一样,大槐树也已经物是人非,昔日的熙熙攘攘早已不复存在。如何重新建构乡村公共空间,从而重新塑造场所精神(genius loci)是本次设计的重点。此外,设计师也不希望只是简单的重复历史,毕竟韩洪沟老村已经有了新的产业定位,即:基于地域建筑风貌和红色历史传承的乡村旅游。新的乡民,新的产业定位,需要大槐树和树下空间扮演新的角色。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分析图

设计师将新功能设定为乡村记忆馆和小剧场。老窑洞被整修,外观保持原貌,室内空间被重新布置为小型历史展厅,用以展示韩洪沟老村的历史和抗战时期太岳军区的事迹。坍塌的厢房和倒座并没有被恢复,设计师并不希望简单的“修新如旧”,而是希望通过新建筑物的加入,给予场地新的场所精神。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昔日村民聚集在大槐树下,互通有无,互相交流的场景给了设计师灵感。这是一个半开放的公共空间:大树的树冠限定了场所的“边界”,树冠、阴影和人的活动构成了场所的气质和场所中的事件。这是一种公共空间的原型。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设计师希望用一种新的、“似是而非”的设计语言,重现这一场景,这一原型。一组伞状的构筑物被设计出来,“伞帽”大小不一,彼此连接,形成由多个圆组成的不规则的“顶”,它覆盖了院落1/4的面积,并隐约成围绕大槐树的半环抱状。院落西侧倒塌厢房的位置,一个室外看台被构建起来,它呈梯形,东低西高,与老窑洞、大槐树,以及伞状构筑物一起,重新定义了场地的空间属性。室外看台一方面为室外剧场提供了观众的座位,另一方面也为俯视村落提供了一个高点。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设计师利用户外看台斜向楼板下的室内空间设计了一个下沉式剧场,可以放映电影或者影像内容,与户外看台功能互补,满足了北方地区冬季的室内活动需求。小剧场西南侧从场地挑出,落地玻璃和石墙形成的虚实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的视觉性,它为进入老村的路径提供了视觉引导。室内剧场、历史展厅和室外空间一起,形成了新的大槐树下公共空间,丰富了乡村的业余生活,为本地人及未来的新村民提供了文艺活动的场地。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艺术介入:既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装置在这里,设计师还试图“混淆”建筑与艺术装置的边界。室外看台,伞状构筑物被红色覆盖,形成了强烈的,不同于常规建筑学的视觉语言。它更趋近于艺术性的表达,单纯、强烈,甚至略显极端;同时,红色给予了空间一种新的气场:更开放的公共性,戏剧性、叙事性和张力都比建筑语言更简单,更具力量。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艺术化语言,设计师在部分圆顶上安装了反射镜面。人站立在伞状构筑物下方,可以从反射镜面中看到自己的影像。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使场地更有趣味,更轻松,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伞状构筑物的支柱除了让人与空间之间的身体接触更为丰富外,也进一步加强了戏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设计师的有意而为:支柱的存在让戏剧无法以常规的形式出现,但同时也促使表演和空间之间发生关系。当然,倒座位置的空地还是能保证正常表演的进行。无形中,场地变得更为不确定,不同的使用者,使用情况,可以对场地进行重新定义。这也许正是后工业时代所需要的空间模式。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讲好红色故事:色彩、材质、明暗对比中的娓娓道来设计师认为建筑及环境既是过去故事承载体,也可以成为当代故事的叙述者。红色记忆的展示可以不仅仅是墙面上刻板的展板,更可以是空间体验,甚至是通过戏剧、活动的方式被人们理解和传颂。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空间中采用了大量红色元素以产生特定主题的心理暗示,同时又加入了跳跃的材质(如伞状构筑物下的镜面材质)让整体氛围不至于过分严肃。室内外两个剧场空间产生明暗上的区别,分别对应了观看历史影像和当下表演的不同氛围需求;村史馆窑洞内的低矮空间及土墙材质被完整保留,定制的五星壁灯装置,定义了空间的主题,内部展陈收集了村内的老物件及老照片,使得参观者可以更真切感受到场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设计师希望通过建筑及环境的多种空间语言,间接地将场地承载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而让使用者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产生对红色主题的共鸣。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小结本项目设计团队在仔细阅读场地文脉context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新的功能,重塑场地的场所精神,使之更符合韩洪沟老村的新产业诉求,以及新乡民的审美和精神需要。在设计手法上,运用当代性的建筑和艺术语言形成新与旧的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对抗性的,也不是混淆时代的信息,而是一种“忘年交”式的共生关系。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 地址:沁源县, 中国

  • 建筑师: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面积:250.0 m²

  • 项目年份:2019

  • 摄影师:金伟琦


编辑:韩启航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