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行业 > 正文

回顾:七天七夜抢建小汤山医院

 随着武汉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以及北京小汤山医院启动修缮,一段17年前的记忆被唤醒。七天七夜在一片荒草地上拔地而起;51天收治680名患者,治愈672人,治愈率接近99%;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小汤山医院的启用,成为当年北京抗击SARS疫情的重要转折。

1

2003年4月22日

六大建设集团临危受命

2003年4月中下旬,潜行多日的SARS病毒突然发力,迅速在北京蔓延开来。到4月30日,全市累计确诊非典病人1440人,疑似病人1408人。

疫情凶猛。市内医院告急,定点医院已无力接收;医护人员告急,他们超负荷工作得不到休整。

迅速增加收治力量,补充医护人员,成为当时全市“抗非”战役的关键环节。

紧急关头,市委、市政府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果断决策,迅速下达命令——抢建一所大型专科传染病医院!

4月22日上午9时,市委第一会议室座无虚席,气氛凝重。几十个委办局以及市武警总队,昌平区委、区政府的一把手都接到紧急通知,火速赶来开会。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市领导要求,以最快的速度,于5月1日以前,在昌平建起小汤山医院,扩大收治非典病人的能力。建设这所医院有利于增加床位、改善救治条件,有利于断绝非典病毒的传播,有利于市内综合性医院恢复正常医疗工作,有利于增强各方面战胜非典的决心和勇气,这是北京市抗击非典的关键一役。

从小汤山踩点赶回的市建委负责人,迅速召集住总、建工、城建、市政、中建一局、城乡的负责人商讨,六大建设集团紧急受命。此时已是4月22日晚上9时。(2003年6月20日《北京日报》2版,《奇迹崛起在小汤山》)

2

2003年4月30日

7昼夜建成通过验收

4月23日,冲锋的号令发出10个小时之后,小汤山一片开阔地上就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大型铲车、吊车、压铲机、运土车日夜穿梭,各种物资材料相继运达,7000人的施工大军打破了小汤山的宁静。

抢建,不分昼夜。施工人员明白,这是在和疫情拼速度。

六大集团的建设者进驻施工现场时,施工图纸还没有出来,只有一张简单的平面图。所有的总经理、项目经理和工程师都在现场一遍遍地“兜圈子”“踩点”,凭着多年的施工经验初步确定了施工方案。

17小时铺就电网,燃气供应2天到位,4天铺好自来水管道,4天建设8公顷花园,7天接通电话2000部……在小汤山,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火速实现。

小汤山医院最初设想定位是野战医院,后来又改为一级传染病医院标准,设计方案一再调整。施工人员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建一座收治非典病人的传染病医院,意味着竣工之后不能进入病区返工,工程质量必须一次达标,许多环节都必须考虑周详,把环境卫生、风向、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一系列问题全都解决好。

按照一级传染病医院的要求,医院配有接诊室、接诊专用通道、医护人员专用通道、消毒系统、呼叫系统、氧气站、真空泵站、消毒洗车房、污水处理系统、垃圾焚烧系统等。病区内有双层玻璃窗隔开的送饭口、空气排放过滤处理设施,所有的病房内均配有吸氧设备、紫外线消毒灯和真空吸痰设施。为了不让病毒从缝隙泄漏,所有的门窗和墙体之间都打胶密封。(2003年5月2日《北京日报》1版,《七天七夜创奇迹》)

价值4000万元、总数上万件的医疗设备同步安装到位。按常规,这些设备光调试就得2个月。但在小汤山,这个时间被压缩到5天,而且是和医院建设同步进行,所以有时施工单位不得不围着设备盖房子。

以CT扫描设备为例,这个庞大笨重的设备调试一般需要6天,为了抢时间,CT机被提前运到工地,先找好位置安装,再完成调试,最后围着CT机盖房子。

小汤山医院急需的1万件杜邦防护服,也是坐着包机到的北京。原来,负责供应的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库存不足,向安徽阜阳杜邦防护服生产基地紧急采购的防护服由于空运受阻迟迟不能运出,市政府出面向各方求援,最后得到民航总局的支持,包下两架飞机,于4月25日晚将首批数万件防护服运抵北京。守候在机场的公司员工连夜将其中1万件防护服送达小汤山医院。

紫外线杀菌灯在“抗非”战役中一直市场紧缺,当时北药公司仅有10支库存,而小汤山医院急需灯管。公司上下紧急动员,甚至拿出营业场所自用的紫外线灯管,终于在4月27日将27台紫外线杀菌车和30多支杀菌灯管送到小汤山医院,保证了开院急需。(2003年6月20日《北京日报》2版,《上万件医疗设备五天到位》)

4月30日早上,历经7天7夜,一片野草丛生的荒地上,一座占地122亩、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全国最大专科传染病医院建成。

当天,小汤山医院通过了联合验收。

3

2003年5月1日

第一批患者连夜转运入住

2003年5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劳动节,小汤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

当晚11时到第二天凌晨5时,第一批156名病情较轻的非典患者及疑似患者率先从15家医院被转到小汤山医院继续观察治疗。承担这次大转移任务的35辆120专用隔离车全部由市政府出资购买,每辆隔离车上都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医生。(2003年6月17日《北京日报》1版,《战略大转折》)

在小汤山医院里,一支身着迷彩服的医护队伍早已集结等候。2003年4月25日,一道紧急命令向全军发出:抽调军队医护人员赴京抗击非典。人民子弟兵积极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随后,1383名部队医务人员陆续奔赴小汤山医院。

钟南山和他的科研小组一直十分关注北京的非典防治进展,他充分肯定了北京市建设启用小汤山医院集中收治非典病人的做法,认为这是切断传染途径的及时有效措施。(2003年5月4日《北京日报》2版,《“我对北京的果断措施充满信心”》)

随着小汤山医院、宣武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三家定点医院的启用,到2003年5月7日24时,全市非定点医院确诊的非典病人已全部转到市定点医院治疗。这是这场抗击非典战斗中的一个战略转折——对于控制疫情局部扩散,减少疫情交叉感染,降低病死率,缓解区县诊治的压力起到重大作用。

2003年6月20日

小汤山医院创造世界奇迹

在小汤山医院工作的数十个日日夜夜里,广大医务人员在与非典患者零距离的接触中,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医院成立了救治专家指导组、救治咨询专家组和基础疾病专家会诊组,先后组织53人次对29例疑难危重病人进行了16次全院性会诊。在治疗过程中,他们还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制定出抗病毒药、抗生素、中药等联合应用的指导性方案。医院还将高科技手段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像军卫一号工程、VXP网上可视系统等,均取得了理想效果。

2003年5月15日上午10时16分,随着一身戎装的小汤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响亮的点名,7位康复病人向病区医护人员和病友们挥挥手,健步走出小汤山医院病区,健康重返社会。

他们是走出小汤山医院的首批康复病人,最大的46岁,最小的15岁。身穿白大褂的军医们一字排开,前来欢送。亲朋好友也来到门口,迎接他们回家。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经医院和全军治疗SARS专家确认,这些患者完全恢复了健康,可以开始正常生活。(2003年5月16日《北京日报》5版,《小汤山首批康复病人出院》)

很快,更多病人康复出院。

6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专程来到小汤山医院考察,对小汤山医院的救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位官员说:“小汤山医院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军队真了不起!”(2003年6月20日《北京日报》1版,《中国军队真了不起》)

2003年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在扭转北京“抗非”战局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小汤山医院,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2003年6月21日《北京日报》2版,《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患者康复出院》)

此后,从全国各军区驰援北京的医务人员陆续撤离小汤山医院。

在51天抗击非典的严峻斗争中,小汤山医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七天七夜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传染病医院;先后收治了从本市60家医院转入的680名患者,占全国非典患者总数的七分之一;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只有13岁,除8例死亡外,其余全部康复。不到1.2%的病死率,在世界上是最低的;在这所全世界收治非典患者最多的医院里,1383名医务人员无一例感染。

6月22日,首都隆重举行大会,感谢人民子弟兵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热烈欢送小汤山医院来自各大军区、各军种的医护人员。小汤山医院19个先进集体、453个先进个人、1304名医护人员受到嘉奖。(2003年6月23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人民感谢子弟兵战非典夺胜利表彰欢送大会隆重举行》)

小汤山医院此后闲置。2010年3月底,这里又有了施工的动静,荒废多年的非典建筑群开始拆除。(2010年4月2日《北京日报》6版,《小汤山医院非典建筑将拆除》)

2020年1月,小汤山医院再次启动修缮,为应对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变化做好准备。


编辑:刘晓茜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