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加坡城市规划是如何做的?
新加坡很小,人口只有570万,人口密度很高,自然资源匮乏。我依旧记得小时候新加坡的很多场景,交通堵塞、河流污染、城市内涝、垃圾遍地。经历了50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新加坡是一个拥有高度互联性的国际性大都市,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下新加坡的宜居框架和城市发展方案的相关经验。
新加坡得以发展,首先是有长期的规划,既有战略规划,又能确保规划落实,同时还要深入地、广泛地为人民解决问题,方案的落实要有效也要有弹性,同时促进创造力和创新。
另外一个基本支撑点是城市的治理,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人有没有视野,有没有远见,有没有健全的制度和机构来实现这些策略,能不能把社会利益攸关方融合进来,包容进来,同时和市场合作。
和中国的很多城市一样,新加坡也规划三十年、四十年后城市更新和再发展方向,从这里衍生出总体规划,协调计划和发展控制,这些都由法律保障和落实。城市土地再开发重要的是系统性方法,以确保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顺畅、可追责和透明。
从先辈那里继承了新加坡,我们的政府有许多的创意,有非常清楚的土地政策:土地再规划、再分配,移除污染产业,土地规划合并,为未来开发留出空间,为人们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住房,新加坡的组屋(公共住房)不止是低收入者的住房,低收入、中等收入群体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除了购买,低收入群体还能租赁组屋,其他收入群体的人们也可依据自己的收入水平购买不同类型的组屋,比如有两居室或者三居室的组屋。收入水平更高的新加坡人还可以进入私有住房市场购置房产。
这种政策避免了在城市中出现小的隔离地带,比如因为收入偏低,某一群体聚集居住在城市的某一地区。组屋政策确保了城市的和谐发展。我们接下来会做社区的构建,社区的升级,规划更多的公共设施,并提升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度。
至于城市发展,我们采取了相同的方案和方法,我们很幸运,可以填海造地,由此建造出了新加坡的第一个港口。我们向大海要地造城,为未来做好规划,帮助我们保存了许多历史的街区。在新加坡,我们有7200幢历史保护建筑。
国有土地出让是为了城市发展,我们将出让土地获得的资金放到了一个基金中,由财政部分配到各项目中。截至目前,新加坡只在国家宣布独立时申请过世行的贷款,随后大多数的基建和开发项目都通过自身所产出的资金来完成。
当我们还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规划师的时候,我们没有掌握多少数据,必须用纸和笔去做规划。我们这一代人制定出的总规指导了整个新加坡的发展,新加坡是总规执行的结果。
高质量的生活,需要有竞争力的经济,负担得起的住房,还要避免交通堵塞。新加坡1971年版的城市规划,把各种公共住房和地铁的系统结合起来,同时还有从中心商务区扩展出去的商业化项目。这样一来,所有商业中心和住房区域都被纳入规划范围,做整体考虑,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同时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必要实施大众捷运系统和地铁。一开始我们做不起,十年里讨论了很多次。后来慢慢上马捷运系统,又建了地铁,现在我们希望建更多的地铁线路。我们还在思考未来的线路扩展计划,尽量减少碳排放,强化不同公共交通工具间的便利接驳和互联互通。今年我们希望做到碳排放零的增长率。
为了改善市区交通,我们在拥堵区收费,市区中心还有限排政策。新加坡还推出了世界第一个电子公路收费系统。鼓励大家能够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当然这一切都必须统筹协同。在未来我们希望完成大量的活跃通勤设施,帮助新加坡人20分钟可以到达城镇,45分钟可以达到上班的中心城。
新加坡很多原始森林和河流已经被填掉了,现在需要开发绿化。这些年,我们的绿化覆盖率从30%提升到了50%左右。新加坡的用水有四大来源:水库、海水淡化、新生水、自然降水。我们把整个新加坡做成了集水区,希望收集更多的水资源,让水循环给我们带来安全稳定的水资源。没有洪涝时人们可以安全地接触水,未来我们要打造更好的生态连接性,比如自然走廊,海外集水区等等。此外,在改善新加坡的生物多样性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多新的物种成为了我们城市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和动物都可以在户外的绿廊中享受绿色。
在未来,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也面临许多挑战,譬如气候变化、人口变化、技术颠覆、AI技术,通信技术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应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