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行业 > 正文

第三届“上海历史建筑文化与科技国际周”启动

城市数字化转型,可阅读的建筑该如何创新?昨天(21日),市科协、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上海历史建筑文化与科技国际周”开幕式暨主题论坛在科学会堂举行。活动邀请来自建筑、人工智能、数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技术赋能建筑科技创新、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有机更新等方面,深入研讨、启迪智慧,为上海建设“有温度的人民城市”和“国际数字之都”贡献更多的聪明才智。这也是“上海科坛”2021年首场活动。

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当前,数字时代已经来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加速向各行各业进行渗透融合,建筑也不例外,正在迈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市科协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指出,城市建筑的更新修复、历史建筑的保护再生工作将会成为上海未来城市建设或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主战场。

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要从“有形”的物质形态逐步拓展到“无形”的文化延续,要通过合理的功能植入和更新利用延续其文化内涵,实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生。与此同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从绿色更新、人性化改造与智慧化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建筑的融合,从而超越建筑本身、提升到城市人文景观层面,打造一批“样板间”“新地标”。

开幕式上,还启动了“1949-2020上海优秀建筑”网上展览。1949年5月,当第一面红旗从这里升起,上海——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城、不夜的城,从此开启了人民城市建设的行程。从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到跨越浦江、推动浦东浦西一体化发展的南浦大桥,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如白玉兰般绽放的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应时代而生的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为了优秀作品,既有着建筑本身的功能作用,也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内涵。


编辑:liqing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