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六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闭幕
“再读邬达克建筑”系列网络科普课件上线发布暨第六届“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落下帷幕。
本届文化月的重头戏之一是由邬达克纪念馆推出的“再读邬达克建筑” 系列讲座,它精选了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哥伦比亚生活圈、孙科别墅和宏恩医院这五个邬达克建筑的经典案例,邀请华霞虹、宿新宝、廖方、冯立四位专家一一解析。四位建筑专家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宏观的历史思考,再读这些经典建筑,不仅讲述了这些邬达克建筑的原貌及建筑风格,更讲述了让这些历史建筑在今天重放异彩背后,在文物修缮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加深了市民对城市建设和历史保护的理解。系列讲座受到市民热捧,每场讲座预约都被秒杀,场内座无虚席,有的观众索性在前面席地而坐。同时,四位专家还与主持人一起实地走访、现场讲解,现场录像与讲座实况相结合,经过精心剪辑,制作成5集科普课件,正式在腾讯、优酷、BILIBLI等视频网站上线,免费提供市民观看。该科普活动得到了长宁区科委、科协的大力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先生和其胞妹——上海科普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郑时芬女士同时现身闭幕式,他们一位在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和教学领域卓有成就,一位在领导岗位退休后,投身科普教育,他们与长宁区科委、科协副主任张友勤先生共同为四位科普课件的科普专家颁发建筑科普专家证书。有意思的是,“宏恩医院”的科普专家华霞虹教授是郑院士的高足,而“哥伦比亚住宅圈”的科普专家冯立先生,又是华霞虹教授的高足,到场的邬达克纪念馆科普专家王桢栋、董楠楠教授也是郑院士的高足。面对众多的学生和市民,郑院士感慨良多,他说:弘扬城市建筑文化代代有新人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自本月5日文化月开幕以来,在邬达克纪念馆展出的“寄给邬达克的画信”主题展,不断吸引市民前来参观。在这里,费曦强、胡瑜、廖方、徐大纬四位当代建筑师,寄给邬达克的画信和邬达克留存至今的水彩画、设计手稿,成为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闭幕式上,廖方将自己一幅邬达克旧居的画信赠送给邬达克纪念馆,希望它永远地留在邬达克曾经的家。他说:有幸比较完整地参加了本届文化月的策划、筹备和举办的全过程,让自己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又有了新的认识。上海这座城市是全体市民共同建设、共同拥有、共同延续的,邬达克为上海留下了数量、种类众多,分布广泛的经典建筑,但城市文化不仅是建筑,更是这些建筑与社区中每天发生的市民活动。正是像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这样的活动,让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今日的市民生活,也让今日的市民生活更好地共享城市建筑文化遗产。
本届文化月,市民的参与热情达到高潮,不仅每期讲座爆满,每天参观展览人流如织,而且从“寄给邬达克的画信”主题展衍生出的市民给邬达克寄画信活动,更在社会上激起了层层涟漪,许多市民纷纷拿起自己手中的笔,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对邬达克及城市建设者的敬意,表达对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上海城市美好未来的展望。主办方共收到85位市民的125幅画信,最小的是4岁的学童,还有许多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有老师、建筑师、律师、职员、科技工作者、金融从业者、外企管理者、艺术设计师,也有退休的城市文化爱好者;既有新老上海人,也有闻讯而来的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地的朋友。为此,主办方特邀包括原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巡视员陈振民、著名画家杜海军、王作钧和参展建筑师在内的评审小组,从众多市民寄来的画信中选取15封优秀画信,在闭幕式上予以表彰。
闭幕式上,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信和回信朗读活动。邬达克这位百年前漂泊而来的异乡客,当年一定不会预见他的名字将永远和这片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把他的智慧、辛勤、也包括他的幸运,写进了一栋栋可阅读的建筑,留与今天的我们交流。如今,邬达克这个名字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熟悉和喜爱,邬达克这一外籍人士也入乡随俗,被上海市民亲切地称作“邬老师”。闭幕式上,十多位市民代表、志愿者代表、嘉宾代表和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女士纷纷从各自的角度,为“邬老师”朗读了一封封寄托了真情的信,表达了他们对邬达克和邬达克建筑文化、以及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来自台湾的麦子先生作为同是沪上的异乡客感慨道:“邬老师在陌生的城市,是如何克服种种生活、事业上的挫折呢?”住在番禺路附近已有20多年的张蕖带着读高一的儿子邵学成赶来,她说能成为邬达克的“邻居”使他们深感骄傲。邬达克建筑文化月活动,给像他们这样的邬达克迷们提供更专业、更深入的讲解与历史还原,受益匪浅。白领婗淑晶说:邬达克来到上海是战争年代的被迫选择,然而作为建筑师,他把握住上海的黄金年代,以自己的专业、严谨、勤奋为上海设计了100多处建筑。相信一代代新老上海人,会继续这种海派精神,认真对待工作,创造上海的美好未来。
《上海日报》城市建筑专栏作家乔争月也带着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陈乔丹来到闭幕式现场,她说,从儿子一岁起,她给儿子讲的睡前故事就是邬达克传奇故事连载,她每一本有关城市建筑历史的书,儿子都是第一个读者,她希望儿子这一代人通过对历史建筑和城市文化的了解: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更新设计打下基础。
著名油画家杜海军曾两度参与文化月艺术展,还两次参加邬达克纪念馆组织的邬达克故乡班斯卡等地的展览和采风活动,为文化月艺术展创作了一批新作。闭幕式上,他作为嘉宾代表给邬达克寄出了一封满怀回忆和感触的画信,他说:“我和邬达克的相遇出于偶然,但通过对邬达克建筑作品的艺术转换,我由衷敬佩这位西方大师的才情,也深深感受到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喜爱。画邬达克建筑,画上海,也是我学习历史、了解上海的过程,它让我深切感受到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不平凡的胸怀和气魄。正如当年的上海容纳了邬达克这位游子,今天的上海也包容了我这样一位新上海人。感谢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月,给了我一个与邬达克、与历史交流的平台,也给了我更多面向未来的底气。衷心祝愿上海的明天更加美好!”
孙佳音是《新民晚报》的首席记者,她参与和见证了文化月在市民中影响越来越大的进程。她说:六年前,第一届邬达克文化月开幕前,刘素华还有点担心:“明天会不会没几个市民来盖文化月的纪念章?”而到了今年第六届,每一场讲座都被秒杀,旧居三楼的地板上都坐满了虔诚的观众。第一届邬达克文化月的主题是“走近邬达克”,走过六年,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不仅走近了邬达克,、还从上海丰富的建筑遗产中汲取了营养,打开了视野,滋养了情怀。如何把过往的智慧传递给未来,不仅是我们保护、传承历史建筑的意义,也是落在我们这代人肩头的历史责任。
“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从第一届办到第六届,每届都有新创意、新主题和新推广,付诸了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女士无尽的智慧和心血。值此第六届文化月闭幕之机,她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历届文化月的旅程。
闭幕式最后浓彩重抹的一笔是以邬达克身份朗读的一份寄给上海的回信,由资深媒体人赵洁创作,著名配音导演和配音艺术家孙渝峰,满怀激情生动演绎了天堂中的邬达克对上海的思念和依恋,回顾了他作为一个“上海人”的经历,感谢当年的上海为他提供舞台,也感谢今天的上海市民的热情和胸怀,并表达了对上海美好未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