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小故宫”万寿寺百年大修
修缮人员在为观音像本体做扫描前,安装发射器。
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地万寿寺被誉为“京西小故宫”。上周末,该馆清代塑像挂上了“专家号”,请武汉专家带着专业的透视仪现场问诊。片子显示,这尊倒坐观音泥塑像的颈部隐藏着一条贯穿裂隙。万寿寺观音像抢险监测勘察项目执行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崔德山说,修缮后将给塑像戴上“健康手环”,实时监测健康状况。
这个工程只是万寿寺百年大修的一个环节。“西路和中路大部分古建筑已完成修缮。”艺博馆长王丹说,未来博物馆恢复开放后,古建筑不仅要亮出来,更要合理用起来,比如引入木工坊和女红坊。
塑像拍“胸片”方圆50米禁行
看“专家号”的塑像建于清代,身着薄衣、露臂赤足,盘坐于须弥座上。目前,须弥座已出现断裂,“穿”上了钢支架。
为了搞清塑像本体的伤情,艺博特意请来了崔德山和同事“出诊”。他们还带来了两个黑匣子和不同大小的黑色胶片。崔德山介绍,黑匣子里分别装着电磁波发射器和胶片扫描仪。开始“体检”时,先把胶片放置在塑像身体的不同部位,利用电磁波穿透塑像,成像在胶片上,再传输到电脑上。“通过调节曝光度和曝光时间,还可以观察雕塑局部病害信息,有针对性地分析‘痛点’。”
整个“拍片”过程持续了4个多小时。每拍摄一个部位,崔德山和同事就需要爬上脚手架,调整胶片位置。他解释,人可以灵活调整姿势,但塑像不能移动,就需要手动调整胶片位置。“真正拍摄过程有辐射,所有人员要离现场50米,远程操作。每张片子从布置到扫描出结果,需要花费至少30分钟。”
6张片子探出内伤
“这种无损检测技术,可以看清内伤。”崔德山说,一共拍了6张片子,分别涉及塑像的颈部、肩部、手臂、须弥座和五彩悬山。
其中,颈部发现了一处暗藏的“伤痕”——“从外部看,塑像颈部只是有一点点龟裂。但通过片子可以看到一道贯穿颈部的裂隙,长近20厘米,宽2至4毫米。”崔德山说,现在只靠中间的木结构维持稳定,伤况较重。
下一步,专家将结合裂缝的位置、方向、大小以及塑像头部的倾斜度等,对其结构进行系统评估,并确定“手术”方案。
塑像将戴“健康手环”
专家们还要给塑像戴“健康手环”,实况监测文物的健康状态。针对不同的“痛点”,会有不同的监测仪器。比如在塑像左、右裂缝处布置裂缝计,监测裂缝张开的大小和速率,时刻掌握变形程度;塑像背后计划装倾斜计,掌握倾斜大小和方向。同时,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等也会配“24小时监护”。
通过4G网络,这些监测内容和数据会传输到电脑和手机的终端。崔德山说:“设备会比对数据,一旦发现某个‘病痛’加剧了,会立刻发出预警。”
目前,万寿寺的百年大修已经推进到东路,考古发掘和古建修缮两项工程同步推进,乾隆当年拜访万寿寺方丈的“御路”已经亮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