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打造“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模式
历史文化慢行街区、商业活力慢行街区、科技科创慢行街区……北京市拟打造慢行系统特色分区,进行分类规划设计引导。近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已编制完成,正式向社会公示,听取公众意见。《规划》提出,到2035年,慢行系统将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模式,北京也将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
8项规划指标对标国际一流
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北京中心城区形成了“棋盘路+环路+放射路”的基本道路框架。从本市慢行系统的发展情况看,城市街道两侧普遍设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出行比例一度高达45%。
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伴随城市机动化进程,北京慢行交通经历了主导、衰减、衰减减缓、回升四个发展阶段。机动化的快速发展给慢行系统带来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机动车停车侵占慢行路权、行人过街不方便、慢行环境品质不高、不良交通行为威胁慢行安全等方面。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发展愿景,《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应运而生。根据北京现状、结合北京特点,《规划》提出慢行交通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确定了规划指标体系。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连续安全、便捷可达、舒适健康、全龄友好的慢行系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其中,近期目标是到2025年,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措施、开展专项行动,系统性解决慢行系统突出问题,持续提升慢行交通吸引力;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将慢行系统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模式,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
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规划》从出行比例、骑行量、路权保障和环境品质四个方面提出了8项规划指标,包括5公里内慢行出行比例、人行道有效宽度达标率、绿化遮阴率等。
构建“成网好用”的慢行系统
《规划》明确,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理念,逐步连线成网、联网成片,加快构建“成网好用”的慢行交通系统,形成“线贯通、点覆盖、增体验、定规则”的规划方案。
线贯通,即统筹整合各类慢行空间资源,加快形成一主、两辅、四特色慢行网络。其中,“一主”是城市道路网,“两辅”是等外道路网和街坊路网;“四特色”是绿道网、滨水慢行网、历史文化探访路网和慢行专用路网。通过将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绿道、滨水慢行路之间的节点打通,形成三网融合的慢行系统。
点覆盖,即围绕十五分钟生活圈、学校、医院和轨道车站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塑造高品质的慢行友好出行环境。增体验,即将慢行空间与城市特色空间有机融合,根据各类城市功能区的规划特点,进行分类规划设计引导。定规则,即出标准订办法,保障慢行规划科学实施。包括制订慢行交通组织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慢行系统秩序管理,推进礼让行人、礼让骑行的文明出行行为等。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七类慢行系统特色分区。其中,历史文化慢行街区主要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打造健步悦骑城区;商业活力慢行街区则以步行促进商业活力,优化提升王府井、西单、前门等传统商业街区环境;通过智能灯杆、智能斑马线等交通新技术,打造科技科创慢行街区等。
减少机动车对慢行路权的侵占
《规划》提出,应重点从统筹路内停车与慢行空间资源、规范街道附属设施设置、协调公交车与自行车路权、治理交通违法行为四个方面加强慢行路权保障。要严格控制和规范路内停车,减少机动车对慢行路权的侵占。
此外,还应从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和方便性、改善交叉口及立交桥区慢行环境、改善自行车停放秩序等三个方面解决慢行短板问题。例如,对于大型平面交叉口、宽马路,应压缩路口,增设二次过街安全岛。过街人流量大的交叉口可以探索采用增设对角人行横道、减小转弯半径等措施,提高过街效率和安全性。
步行和骑行是近距离感受城市魅力的重要方式。《规划》对慢行环境品质的提升提出明确的实施策略。包括建设完整林荫道、改善路面铺装、道路慢行空间与两侧城市绿地一体化融合等五个方面,让漫步与停留更加舒适惬意,让建筑和街道更有温度。
《规划》也提出,从开展健步悦骑活动,曝光不文明交通行为,提高交通参与者尤其是机动车和电动自行车主的文明出行意识,礼让慢行出行者,推动慢行出行在北京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