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如何引领首都功能优化?
清晨8时,青砖灰瓦的杨梅竹斜街自晨光中苏醒,胡同居民走出大院,享受文化气息浓郁的慢生活。
七年前的杨梅竹可不是这样。恢复胡同肌理、营造公共空间、引入文创产业……杨梅竹斜街蜕变背后,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基层治理实践。
2017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成为首都发展的法定蓝图。
新版总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疏解”与“提升”的关系,总规提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优化空间布局中突显首都功能。
“传统城市规划倾向于提前把指标用满,让城市长得比较‘胖’,新版总规的一大特点就是坚持减量发展,让规划面向未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体规划处边雪说。
跨度长达近20年的总规,如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体系层面,分层分级,夯实首都规划的四梁八柱。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北京13区分区规划和亦庄新城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等陆续发布,为各区域未来发展锁定目标定位。
制度层面,环环相扣,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自总规批复后,北京便形成刚性闭环落实模式:规划后面紧跟着实施方案、行动计划、任务清单,并建立跟踪监督、体检评估机制,一锤紧着一锤敲。
城市副中心控规实施工作方案,确定100项具体任务,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80项重点任务;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用48项硬件项目和30项软件任务,擘画出可操作的“线路图”。
执行层面,绣花功夫,打理一砖一瓦一胡同。
在东西城的胡同里,经常会有一群年轻人穿梭其间,在他们眼中,胡同的一砖一瓦都是“宝贝”,破旧的大杂院也能“化腐朽为神奇”。他们就是参与胡同风貌保护和社区营造的责任规划师。
“就是在责任规划师一项项工作中,将规划理念扎实落地。只有落到实处,从‘蓝图’变为‘施工图’,才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郭冰说。
减量发展的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圆满完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老厂房、胡同院落等城市空间更新中,不断植入文创元素,培育文化产业,突显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魅力;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新首钢园等重点项目提速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怀柔科学城的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则彰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就,一大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正持续涌现……
3月1日起,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老城保护路径更明、体系更清,一个更具“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正渐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