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文发布
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首都规划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共11条,是未来核心区的总纲领、总指南。核心区控规文本共五章76条,是核心区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与具体要求。
昨天,核心区控规全文发布。核心区将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作出示范。
优化功能 创造一流人居环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
“编制核心区控规在首都规划建设史上是第一次。”首规委办主任、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介绍,一个功能区可以由多个行政区组成,东城区和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相近,将两个区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开展规划编制,对落实总体规划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明确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严格落实“双控四降”,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创造一流人居环境。规划明确,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共发力,核心区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在调整优化用地结构方面,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的比重,提高居住品质。到2035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3%提高到38.4%。
优化布局 营造优良中央政务环境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中心的核心空间载体,中央政务功能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什么是首善之区?首善的意思就是表率,是最好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介绍,核心区发展首先要体现城市战略定位,维护安全稳定,成为一个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
长安街是新中国发展变迁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走向复兴的见证。以长安街为依托,首都功能核心区将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强化长安街沿线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展现大国首都形象。
规划提出,通过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中轴线申遗,为中央政务活动提供彰显文化自信、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空间场所,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提升中央政务功能及其环境品质紧密结合起来。
彰显文化 保护老城历史格局
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和根基。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增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活力与魅力。
“历史格局的保护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关键。”张维介绍,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是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
保护对象的应保尽保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基础。规划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遗产特色,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老字号等纳入保护对象,让老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历史文化资源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还应加强展示利用。规划提出应结合内环路打造、道路林荫化改造、文化探访路建设,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合,有序串接现代文化设施与文化空间,推进非遗传承和老字号复兴,让历史文化活起来。持续推进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
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规划提出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街巷风貌管控,以高水平城市设计强化老城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让古都风韵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风貌基调。
改善民生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居住是否舒适,生活是否便利,决定了城市的温度和品质。而补齐民生服务的“短板”,也是近年来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为此,规划围绕民生“七有”“五性”作出详细安排。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更加强调服务品质的提升。居住环境方面,更加强调更新改善的可持续性。对于平房区,鼓励居民采用自愿登记方式改善居住条件,并不断完善“共生院”模式,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对于老旧小区,提出以菜单式整治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服务设施补短板与适老化改造。
交通出行方面,更加强调健步悦骑。到2035年绿色交通出行比例由现在的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
城市安全方面,更加强调应急能力提升;疫情防控方面,更加关注基层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规划提出,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并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183个街区的社区治理体系。
北京将从七个方面落实批复要求
首规委办主任、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党中央、国务院对核心区控规的批复,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从规划实施层面来说,北京要紧紧围绕“突出政治中心和突出人民群众”这条主线,强化七个方面的工作,包括突出政治中心的服务保障、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注重街区保护更新、突出改善民生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维护核心区安全等方面。
以民生改善为例,要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和“接诉即办”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中央、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核心区控规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这是核心区控规和其他地区控规最大的不同,也是“首规规划权属党中央”的具体体现;驻北京市的党政军单位要带头遵守规划,承担共同责任。
与公示版相比,最终版有哪些变化?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核心区控规的最终版与之前公示的草案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公开了规划实施要点。这也是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以及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规最显著的不同。作为老城区,规划管控的重点在于推进和引导街区保护更新的实施,而不是简简单单对建设项目的指标管理。因此以规划实施要点的形式明确了核心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具体管控要求、实施方向以及近期重点。
在具体内容上,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今年发生的新冠疫情对北京公共卫生体系是一次大考,让我们认识到在推进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公共卫生体系关系到首都功能的保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因此专门补充了关于重大疫情防控机制的内容,增强城市韧性。
此外,最终版还对公众意见和群众关切的问题进行回应,对文本进行适当的修改,主要聚焦公众意见集中、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居住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的提升、交通出行、停车、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
让首都功能核心区成为理想人居的典范之区
两院院士吴良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功能定位的首要条件就是人居环境的优化提质,这是三个中心建设的根本。人居环境具有突出的复杂性,需要采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方法。
此次公布的核心区控规,把人居环境建设与政务功能完善、老城整体保护、民生改善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互为依托,而没有孤立地强调任何一方。一方面,塑造大国首都的整体形象,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另一方面,保护老城文化遗产,积极保护,整体创造;与此同时,应对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这可以说是对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居环境进行整体性创造的开始,为新时期首都建设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共同期待,首都功能核心区成为理想人居环境的实践之地、典范之区。
下“绣花”功夫将蓝图变现实
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东城区已组织开展《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通过对重点地区、重要专项、配套政策机制和相关规划编制的梳理,形成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在街区更新方面,今年以中轴线沿线、故宫周边、崇雍大街沿线为重点区域,确定了8个重点街区和15个试点街区。在改善居住环境方面,今年计划完成425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提升和44个“美丽小院”的环境整治,推动南锣四条胡同、前门地区等重点街区的恢复性修建和保护性修缮,完善基础设施。
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坚定有序地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实好“双控四降”目标要求,这是落实控规的重中之重。要用“绣花”功夫去推进城市精细治理,尤其抓好背街小巷、城市角落治理等问题,让城市魅力、城市品质从细节之中散发出来。西城区已制定街区更新三年行动计划,以及道路林荫计划、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计划等,下一步还要推出长安街纵深一公里品质提升计划、二环景观文化带行动计划等。通过专项计划的实施,来确保控规所确定的一系列宏大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