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行业 > 正文

提升城市高品质,慢行让城市更富诗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次提出“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些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认真贯彻绿色交通理念,通过编制慢行系统规划,明确慢行交通功能定位,确定慢行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构建安全、便捷、绿色的交通出行环境。

  目前,开发区已建道路里程281公里(不含在建和改造道路),两侧均设置慢行空间。其中骑行车道彩色沥青铺装达89公里,渠化路口68处,凉水河两岸骑行绿道44公里,慢行系统已成规模,提升了宜居宜行的城市形象,也增添了城市慢行诗韵,让城市生活更富诗意。


  01理念上重“创新”,让慢行诗韵盎然

  综合考量城市经济产业、交通便捷、生态修复、功能融合、景观设计等诸多元素,把握好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营造环境优美、舒适便利、高度人性化的慢行环境。

  “慢行+短途出行”,注重将慢行系统与商业集聚区、生活居住区连接,充分发挥慢行在适宜出行范围内不可取代的优势。

  “慢行+接驳公交”,注重将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衔接,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慢行+健康休闲”,注重将慢行系统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突出慢行健身、休闲功能。

  “慢行+区域特色”,在兼顾经济实用的前提下,慢行系统充分考虑路面铺装、绿化种植、照明设施、标识设施及城市家具的美观性,力求体现开发区环境特色。

  实现由“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由“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由“强调交通功能”向“促进城市街区发展”转变。

  02布局上重“协调”,让慢行诗韵满城

  结合开发区景观风貌以及空间结构特征,提出开发区慢行交通总体布局为“两轴三带八团”,打造“两网叠合、三重共建”的复合多元慢行体系。

  “两轴”:即慢行交通发展轴,是开发区承担慢行交通组织功能的重要轴线,为荣华路和荣昌街两侧。

  “三带”:即凉水河、新凤河构成的沿河绿带以及由京沪高速-五环-三海子东路围合的防护绿带。

  “八团”:即路南区、河西区、核心区、路东区和三羊等5个居住组团和南海子公园、企业文化园以及通明湖公园等3个绿色组团。

  这既满足了市民绿色出行的需求,又为市民休闲、锻炼提供了更多公共空间。

  03保障上重“关爱”,让慢行诗韵宜人

  对步行和自行车道给出设计指引,保障足够的通行空间,打造良好的慢行环境,并做好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突出安全性。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通行空间,不得通过挤占步行道、自行车道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杜绝安全隐患。尽量采用物理隔离措施(绿化设施带、护栏)等方式保障步行和自行车的独立路权。加强步行和自行车指示标识的设置,保障安全的慢行出行环境。

  突出连续性。充分利用滨水、公园、绿地空间打造绿道慢行空间,与市政道路慢行空间串联,形成连续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网络,保证行人和自行车通行通畅。

  突出方便性。在既有区域更新改造、新区建设、轨道交通、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考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设施建设,特别注意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无障碍设计,以方便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出行。

  突出舒适性。除满足基本通行需求外,结合不同分区的特点,结合周围建筑景观,建设完善的林荫绿化、照明排水、街道家具、易于识别的标志等配套设施,尽量提供遮阳遮雨设施,提高舒适程度和服务水平。

  04实施上重“有序”,让慢行诗韵凸显

  科学编制城市各层次规划,在城市功能分区、用地布局和路网密度等方面应充分考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将慢行交通关键内容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不同阶段,确保其落地实施。

  强化规划管控。通过明确慢行交通在不同层面规划(控规、修详、建筑方案、道路设计等)中所要达到的技术内容和深度,给出不同阶段需关注的慢行交通要素,推荐应采用的主要控制指标,使慢行交通的理念和方案真正融入规划编制体系,以实现对慢行交通规划落实保障顶层设计的构建,从制度层面保障落实效果。

  引导设施落地。针对慢行交通体系不同组成部分,提出规划设计要求,并对片区中远期慢行设施设计提出指引,依据效能评估,决定建设次序,分批推进,循序渐进。除了设计层面的保障外,在如何引导设施落地上给出要点。特别是步行和自行车道宽度在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中予以提前控制。

  近期改造示范。为引导慢行道标准化建设,选择若干条具备实施条件、慢行基础较好的道路进行改造,以落实空间、环境、衔接层面的设计要求,为城市慢行道建设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慢行基础设施的落地实施。

  当前,开发区正在抓住扩区发展的契机,研究编制新一版慢行系统规划,奋力将慢行系统打造成为亦庄新城一张亮丽的金名片。

编辑:贠涵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