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近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已远超2003年非典确诊人数。与非典类似,此次疫情也是由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所引致。尽管有非典的前车之鉴,但17年后我们依然在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侵蚀“埋单”。教训代价十分惨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再度警醒和反思。
长期以来,各类野生动物偏居一隅,始终与人类保持着安全距离,并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侵犯野生动物自由栖息的权利,为病毒传播至人体创造了可能,也为各类生态安全乃至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埋下了危险的种子。就本质来看,此次疫情的爆发,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失衡的一种表现。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应是当下全人类急需践行的绿色生活方式。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均和野生动物有关。人类应从中吸取教训,划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因此,要有效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径,笔者认为应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具体可从刚性约束、柔性氛围和意识自觉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治理。
首先,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2003年非典之后,“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在过去的17年间,只在2016年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修订,明确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像蝙蝠、水貂等可能大量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却并未列入其中。如何从立法上严格限制“人类的嘴”伸向野生动物,或许是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最值得深思并持续推动的一件事。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等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加快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进程,在法律层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
其次,践行生态文化理念,营造绿色生活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针对食用野生动物这类行为而言,笔者认为最恰当、最适用的生态价值观念是“永久保护、杜绝食用”。其中关键一环在于需求侧的生态治理,应有效抑制消费端对野生动物的“虎视眈眈”。正如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所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建议营造以绿色消费为导向的生态文化氛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培植绿色消费习惯。同时,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
第三,激励生态行为主体,编织绿色行动网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项原则之一,也是核心和根本。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转型,最终要复归到人类行为主体自身的行动上。其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是构筑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绿色行动网络的关键力量,应积极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建议落实政府对猎捕、杀害、收购、运输、买卖和滥食野生动物等行为的全链条监管责任,推动企业守法经营并坚持不收购、不烹制、不出售、不经营野生动物。同时,拓展公众监督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渠道,调动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