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行业 > 正文

城市转型,工业遗存如何“活”在当下

  宁夏石嘴山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工业经济的遗存,老矿区、旧厂房、老设备等记录了城市的发展,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石嘴山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宁夏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等多个“第一”均诞生于此。近年来,石嘴山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关闭了石炭井矿区、大武口洗煤厂等一批老工业企业。这些曾为共和国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项目,深深烙在几代工业人的青春和梦想之中,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工业发展历程,也映射出一个时代工业发展的脉络。

  一度,这些工业遗存都被当作“包袱”荒弃或拆除,消失在城市记忆中。随着人们对工业遗存历史、文化、社会价值的再认识,如何让工业遗存涅槃重生,换一种“活法”,成为包括石嘴山在内的很多老工业城市面临的新课题。

  “黑色”变“彩色”

  工业遗存与其他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是其代表一个时代的技术价值和文化烙印,记录着一座城市乃至某个地区的创业史和工业化进程,是特殊的文化资源。作为“三线建设”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石嘴山拥有大量底蕴丰厚的工业遗存。

  “石炭井被称为‘乌金小镇’,太西煤是享誉世界的品牌。石嘴山的旅游业不能避讳工业,这恰好是发展亮点。”宁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磊说,在城市转型升级中,石嘴山定位于生态工业旅游,源于城市的工业底蕴和发展积淀。

  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湖畔的华夏奇石山,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怪石争奇,是一处集园林石、古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生态景观。但在十几年前,这里曾是一座巨大的粉煤灰堆场,堆积了20多年排放的1100万立方米粉煤灰,占地1平方公里,相当于140个标准化足球场,最高处达18米,山上的浮灰有10厘米厚,与其对面的煤矸石山并称“蹲在大武口区东大门的两头黑熊”。每当刮大风,山上的灰尘可以飘到四五公里外。华夏奇石山利用原有粉煤灰堆场形成的地形,覆土1米建成,体现了石嘴山的“石”文化特征,是生态教育的一个鲜活案例和重要景点,目前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

  “这里曾是一片因煤而兴、因煤而痛,满目疮痍的土地。”在曾经的惠农区采煤沉陷区,石嘴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保伟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一个塌陷的大坑,经过治理,如今已成为国家级矿山公园。一到春夏,上万亩各类植物花红叶绿、色彩斑斓,大家形象地称为“七彩园”。

  “石嘴山的建设始于煤炭,兴盛于工业,复兴的希望在于工业文化旅游,煤炭是石嘴山一生的基因,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文化属性。”宁夏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袁廷逵说,让煤炭工业遗存从实体的“黑色”变为文化的“彩色”,为工业文化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二产”变“三产”

  近年,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工业旅游、生态旅游作为推进“两个转变”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力争把石嘴山打造成集工业遗存旅游、主题互动游乐、休闲度假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工业旅游城市。

  石炭井是一个“全国少有、宁夏独一”的完整工矿行政区,位于大武口区市境北端,建成区面积7.6平方公里。“随着经济转型,曾经热闹的矿区如今变得冷清,企业闲置的厂房、原有矿井、街路、供排水、邮局、银行、医院、市场、餐饮等设施设备保存完好,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遗存和可开发价值。”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金泉说。

  据介绍,石炭井生态工业文旅特色小镇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商业街区、工业旅游专属列车、骆驼商队体验、全地形车比赛体验基地、汽车大本营、艺术家创作村落、摇滚音乐创作展示基地、冬季雪上娱乐长廊、真人战争电竞基地等项目。先期打造的50公里贺兰山峡谷越野赛道,已于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举办首届贺兰山汽车越野拉力赛,吸引了众多越野爱好者的参与。

  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工业遗存,先后有《贺兰英雄》《荒草丛生》《远去的山桃笏》《天逆骑士·变体》《猎杀外星人》等影片在石炭井完成取景拍摄。

  2019年12月29日,宁夏首条高铁开通运行。虽已进入高铁时代,但穿行于贺兰山山脉连绵群山之中已达47年之久的7524次绿皮小火车,依然不退役,已成为行走的“文艺”地标:乘坐绿皮小火车去看工业遗址,寻找曾经的家园,成为这几年不少人热衷的旅行方式。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6节车厢700多定员的列车常常爆满。

  “宁夏的工业起源于煤炭,由此,奔波于矿山的‘绿皮小火车’不但连接了交通,更是无数人的时光记忆。”宁夏铁道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玉林说。他们因势利导,利用车内外空间进行主题展现,并搭配一些老照片、展板介绍,让游客一上火车就体验到矿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踏上追寻历史之路。同时,通过旅行社的市场运作,吸引中小学生到石炭井参加研学和社会实践,并且通过政府部门推介,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乘坐“绿皮小火车”进行时光之旅。

  工业遗存,不单是古旧的建筑和设备,更是一部鲜活的“记忆史”。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不仅要利用好建筑、设备等物质性遗产,更要利用好工艺技术、工业流程、工业精神等无形的非物质性遗产。

  始建于1960年的大武口洗煤厂,是我国自行设计、组建的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焦精煤洗选加工基地,占地面积428亩,拥有流程图、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非物质性遗产。洗煤厂工业旅游项目拟依托厂区工业遗存设施,在保留厂区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建设文化创意、主题商业、科普研学、休闲娱乐等多个功能区,打造集观赏、休闲、研学、展示、娱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单一”变“多元”

  “石嘴山27处工业遗产,涵盖了工业遗址、生产流水线、工业厂区、企业文化、工业产品等,可供工业旅游及研学旅行的资源极其丰富。”宁夏教育振兴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雪华很看好石嘴山工业文化旅游的商机。

  工业遗存的开发利用投资巨大,钱从哪里来?

  前不久,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举办的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研讨会上,一些专家认为,工业遗存的利用是一项长效投资,要变“单一”为“多元”,在开发资金的运作上可以采取政府出资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模式,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

  “发展旅游硬件重要,软件也很关键。”中国合众投资发展集团总裁李海峰说,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投资兴业,增强企业信心。宁夏旅游投资集团旅游研究院业务经理周阳也认为,旅游项目回报周期长,政府做出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决定后,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资本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研讨会上,有专家建议,要让产业围绕旅游转、要素围绕旅游配、机构围绕旅游改,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税收、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工业遗存保护和开发领域,形成文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零售餐饮等多产发展模式。

  石嘴山市正在进行的探索引人思考:通过“文化旅游+”,“黑色”变“彩色”,“二产”变“三产”,既可盘活工业遗存资源,也可为其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支撑。


编辑:刘晓茜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