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住进20位建筑大师的作品里
“佛手”由路易斯·曼西拉设计
中村拓志在他的《恋爱中的建筑》一书中说道:“人类和建筑的关系好比恋人关系,一个恋爱中的建筑应该是让使用者喜欢,让使用者爱不释手,而使用者会带着爱意去注视、去思念、去触摸建筑。”
“睡莲”“舟泊”“归隐”“水榭”“六间”“光盒子”……这些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背后是王澍、矶琦新、妹岛和世等20 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他们在南京老山风景区40多公顷的林地里,打造了20栋形态各异的建筑,作为酒店的主建筑群,出现在每一个设计酒店爱好者面前。
酒店主楼是由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设计
酒店主楼是由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他擅长用直接裸露的砖石材料打造出安静沉稳的效果。主楼的建筑采用“一分为二,化整为零”的策略,将公共空间隐匿于山洼,山脊部分的客房作小体量切分,使整个建筑群顺应地势,融入环境。材料采用黑、白、灰色的混凝土砌块,用普通水泥产品构筑当代的中国山水聚落。在格局上,公共空间和客房环绕山脊,下通山谷,沿途可欣赏变换的优美风景。主楼中包含有69个房间,一个睦咖啡厅,一个椽宫中餐厅及大堂吧。曾获得普利兹克大奖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为酒店设计了国际会议中心。整座建筑采取了将建筑主体嵌入山谷的做法,让整个建筑下沉。在这里开会时,明亮的落地窗外边便是开的正好的紫藤和山竹,让忙碌的工作始终与自然和谐共生。
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为酒店设计了国际会议中心
出了主楼,沿着林间小路走下去,便是一栋栋有着不同“性格”的建筑了。“舟泊”的设计师叫马蒂·沙那克塞那豪(Matti Sanaksenaho),是芬兰著名的青年建筑师。舟泊是他与他的妻子共同设计的。他们设计的芬兰馆在1992年西班牙塞利维亚展出时备受瞩目,并被永久保存。舟泊别墅的边缘是古色古香的青铜装饰,绿色隐于大自然中。室内采用了当地的樱桃木作为表面装饰。电梯井,壁炉和屋顶露台也是采用当地的石材修建。建筑的整体也映射在了水面上。远远望去,舟泊就像是一艘即将驶离港口的帆船,或者是反射在湖面上的中国灯笼。绝大部分的公共功能区位于入口层,包括会议室及餐厅。卧室位于入口层的下一层。整栋别墅共有8间住房,房屋面积达900平方米。可用于艺术创作,和家人友人聚会、游玩,会议召开等。
酒店室内
紧邻“舟泊”的,是2016年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中国设计师周恺的作品“归隐”。以相融的方式建造是周恺一直坚持的建筑观。这种“相融”是指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用恰当的建造方式,营造有意境的空间。他的创作不希望过分地强调建筑的标志性,也不愿他的作品对其他建筑产生遮挡,而是强调建筑与周边有一个良好的相互关系,与环境相融合。注重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出一种符合中国人文化观念的、充满意境的空间。归隐可说是一种愿望一种意境的追求,嵌入山水融入自然找寻一份超脱都市的寂静平实。据说,每年夏季,萤火虫们都会在“归隐”前的小溪边聚集,如同星星坠入凡间,在这一方小世界里“归隐”。
酒店室内
中国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在这里也有作品——“三合宅”。王澍非常强调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三合宅的外形,乍一看,就是中国南方的老房子。侧面的镂空墙体,运用了传统园林里的花窗形式,屋顶采用了简洁干净的大屋面形式,一棵老树穿透屋顶往上发展,让建筑和自然形成一个整体。在建筑内部,建筑师将“竹”这个元素运用得炉火纯青,窗前的竹帘,透着斑斑驳驳的微光,让室内空间显得特别安静隐逸,楼梯上的竹条等细节,也给空间的变化增添了乐趣。
每天在鸟叫声醒来,在林间散步,你可以抛开日常事务的裹挟,尽情沉浸在建筑大师们打造的建筑中,与建筑们,谈一场恋爱。
“三合宅”由王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