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张利:北京冬奥会规划设计中的“主动式健康”理念
备受瞩目的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暨第十届园冶高峰论坛于7月4日在云端隆重开幕。持续一周的大会将陆续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研讨交流。其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在7月4日发表题为《Two Slopes, Two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的主旨报告,通过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的规划设计案例,阐述了“主动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北京冬奥会的规划设计理念
1.面向山区的发展机遇辐射
从历史上看,滑雪产业是北半球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产阶级的城市化生活方式达到一定饱和度后出现的产业类型,是本已集聚的城市化资源向山区进行良性的反向流动奇迹,冬奥会这类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往往是对这种反向资源流动的强力推动。
回顾冬奥会历史,一个区域型(甚至是国际型)城市对其附近的一个滑雪胜地(多以山地小镇为主)沿自然山谷走向进行的资源辐射关系是屡见不鲜的:1964年的因斯布鲁克与阿扎默里卒姆(Axamer Lizum),1998年的长野和白马(Hakuba),2002年的盐湖城与鹿谷(Deer Valley),2006年的都灵与赛斯特里埃尔(Sestriere),2010年的温哥华和惠斯勒(Whistler),2018年的江陵(Gangneung)与平昌(Peyongchang)等,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也是这样的关系。
关于冬季运动最早是在人类学家的书中发现的,18世纪时,古西伯利亚人的滑雪运动被人类学看作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到19世纪末,滑雪主要用于北欧挪威的军队防护。真正用于竞赛是在20世纪的1901年,第一次出现北欧国家的运动会,随后滑雪逐渐进入中产阶级的视野中。
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多半集中在北半球的一定维度范围之内,除了气候的适应性以外,经济的逐渐繁荣,中产阶级的逐渐壮大,也是滑雪产业可以在这些地方逐渐存在的原因。
北京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发达、经济繁荣的世界性城市,而延庆相对来说还是一个山区的发展状态,张家口更是如此,所以说2022冬奥会的规划建设是向山区的辐射。
2.与20+20议程的契合
奥运会曾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时候遭受过质疑,人们质疑巨大的体育盛会对经济和人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底有什么贡献。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担任奥委会主席以后,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推行《2020议程》,共提出40条倡议,前20条涉及奥林匹克运动与全球社会的界面。
北京冬奥会与其中的第4条(全面提升奥运会各方面的可持续性)、第5条(全面提升奥林匹克运动日常工作的可持续性)、第20条(寻找战略性的伙伴)、第23条(与社区营造结合)、第26条(深入融合体育与文化)明确相关,均与在建筑与城市领域所提倡的地域经济与文化可持续性原则不谋而合。
3.与主动式健康理念的契合
主动的运动一直是健康存在的一种方式,身体的自由和愉悦在强调机械化、功能化的城市里逐渐被约束。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人类的健康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工业化的初期,这个阶段关注水资源为主;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时期关注健康;第三个阶段是通过主动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实现主动式的健康。
第一阶段的关键介质是水,一般评价当时城市发展文明演进的方式就下水道系统,这意味着防疫能力的增加。中世纪开始关注对寄生虫和疾病的防治。19世纪的大霍乱对现在很多规划的指标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说过去多为一种被动式的健康。
工业化以后的第二个阶段是医疗系统,甚至以医疗为产业中心的整体城市和大的区域的形成,这依然是被动式的,但却是现在生活中理解的生活质量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个就是增加免疫力的主动式运动。现在不仅在健身房可以看到人们在运动,在办公室也可以看到人积极的运动。
夏季山区运动和冬季运动都是一种很重要的运动方式,中国的中产阶级,特别是华北地区的中产阶级已经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现在也可以看到从南方坐飞机和高铁来到崇礼滑雪的人也越来越多。
二.冬奥会部分场馆设计案例
从冬奥会整个布局来讲,三个赛区体现了可持续性的考虑,每个赛区有不同的特点。
北京赛区的一个特点是资源的再利用和体现青年群体活力。希望年轻人从电子游戏和手机屏幕抽离开,回到户外和一些体育活动上。
北京赛区场馆的布局除了新增两个场馆,其他都是旧场馆的再利用。包括在奥林匹克公园里对2008年场馆的创造性再利用,鸟巢可以用作开闭幕式,水立方将变身为冰立方用作冰壶比赛的场馆。
50年代盖起来的老首都体育馆,在历经半个多世纪后还能在北京的体育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将作为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场馆。五棵松体育馆作为2008年奥运会年唯一一个民营企业建设的体育馆,在2022年将作为冰球比赛场馆使用。
首钢是工业遗产,对它的规划建设是希望可以起到对于青年群体的激发和对于资源的再利用,2022年将作为单板大跳台的比赛场馆。单板大跳台项目是一个年轻的冬奥项目,2018年才进入冬奥会比赛项目。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它的群体和观众都是年轻人,观看比赛的方式就像是一场户外的音乐会。
除了在慕尼黑有一个用于研发这项运动竞赛曲线的跳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永久性的单板大跳台。借2022北京冬奥会之际,这里将会有一个永久性跳台,为的是将工业遗址具备成为一个城市。
永久跳台的设计想法来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既具有中国元素,又保持与原环境的协调,不破坏整体美感,设计上不会对太突兀。竞赛之后,可继续用作体育休闲和产业开发。
希望这个单板大跳台的项目可以成为北京西部一个新的天际线,成为城市新的一部分并得到市民的认可。期待着它在2022年奥运会以后的表现,期待着它有一个良好的可持续性表现。在朱文一、吴晨、薄宏涛、朱育帆、戈建等老师的多年努力下,首钢园区已经是北京城市更新的一张名片。
北京赛区的规划主题是再利用,而张家口赛区的规划主题是利用基础设施把现在已有资源做提升和整合,打造成为一个可以和国际竞争的冰雪目的地,带动人文社会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曾评价崇礼:崇礼就是崇礼。“不要过度开发”这个理念和定位就是此次赛区规划设计的方向性。规划上用基础设计推动已有的点连成面,利用场馆本身做整体提升。
张家口赛区以太子城高铁站为中心,将场馆组成3个组团:太子城组团、古杨树组团、以及位于云顶的云顶组团。
张家口赛区的核心部分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马丈子沟的太子城区域,太子城区域近期发掘出12世纪的金代遗址。太子城组团在文物部门的支持下,突出对金代遗址的活化利用,实现奥运村国际区与遗址公园的有机结合,这在历史上实属首次。
其中古杨树组团全部为新建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利用跳台滑雪的特殊剖面轮廓结合出发区的顶峰俱乐部与结束区的体育场创造出“雪如意”的形象,是张家口赛区的主要形象场馆。
云顶组团位于现状云顶滑雪场内,重在利用现状的雪场,场馆除赛道外以临时设施为主。竞赛区内结合地形与比赛要求,规划三个结束区,包含6条赛道。
作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张家口赛区在场馆之外还规划了一个以开发用地为主的冰雪小镇,位于赛区太子城组团南侧,为赛区成为会后的国际冰雪目的地提供保障。太子城冰雪小镇的建筑设计在中国建筑学会的主持下,集聚了李兴钢、梅洪元、邵韦平、汪孝安、赵元超、沈迪等诸多老师的作品。太子城遗址的保护及利用由吕舟老师团队和庄惟敏老师团队完成。
总的来说,2022年与2008年相比,2008年更关注城市和竞技运动会本身,而2022年关注的是建设和场馆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关注赛后利用。如果说2008年夏季奥运会是形成一个个有记忆性的场馆,那么2022年则是形成一片可持续性的区域。希望规划设计中运用的这些理念将来可以被现实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