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人物 > 正文

建筑设计师孙书同 她让雍和宫大街换了新颜

  • 去年下半年,全长1130米的北京雍和宫大街经过17个月的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呈现出“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的风貌,成了京城旅游的新晋网红打卡点。

  • 孙书同在海口三角池。

改造后的雍和宫大街。

去年下半年,全长1130米的北京雍和宫大街经过17个月的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呈现出“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的风貌,成了京城旅游的新晋网红打卡点。

鲜少人知的是,雍和宫大街改造项目建筑专业的负责人,是一位温籍女设计师,她就是孙书同。

被小伙伴们赞为“脑洞清奇、内心坚强的淑女牌女汉子”的孙书同,是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专业2015级硕士毕业生,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孙书同1989年出生于北京,她的父亲,是著名温籍戏曲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孙崇涛先生;母亲李月华,是著名温籍琵琶演奏家,有“琵琶华”之美誉。

“那一幕,让我觉得好辛酸”

“我很幸运,2015年毕业一进单位,正好遇上国家住建部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工作,海南三亚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启动了对当地解放路的整治提升。”书同说,“这种改建项目,对于我们建筑所来说也是第一次,大家都非常努力。第二年住建部在三亚市召开了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三亚经验,我们的工作受到了参会者的一致赞许。”

2017年年底,孙书同作为建筑组的主要设计人,参与了海口三角池片区的综合环境整治工程。“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们对当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城市记忆做了进一步的深挖和展现,充分契合百姓的需求,改造的效果特别好,影响很大,后来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2018年3月,北京东城区启动了雍和宫大街北段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去年4月又启动了南段。作为北京市街区更新示范工程,该工程区别于历年整治提升局部、单一、临时的整治措施,而是多维度的综合性提升,包括了建筑风貌提升和全段的景观、交通工程提升以及持续性的公众参与工作。这个工程,是孙书同入职后参与的第三个城市更新项目。雍和宫大街南起东直门内大街,北至安定门东大街,沿街两侧为平房保护区,有雍和宫、国子监等国家级文保单位。“这个工程其实是崇雍大街改造提升工程的第一期。崇雍大街北起雍和宫,南至崇文门,是北京老城三条南北中轴线中的一条,它串起了北京八片历史文化精华区中的六个片区,自元代起就是京城重要的南北通衢。”孙书同告诉我,“因为它北接地坛,南连天坛,我们都把它称作‘天地之街’。”

这次,不到而立之年的孙书同,被委以建筑专业负责人的重任。

接过这个项目,孙书同的心情很有些激动:“我在北京长大,高中就在这条街上上学,太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了!”她更有一种心愿得偿的期待——

“那是2011年的暑假,我读大五(设计专业本科五年)在一家设计院实习,做的就是老城更新项目。项目位于北京西南四环、五环之间,那段时间我们天天跑那里做调研。有一天,发现马上要下大雨了,我们赶紧回家,结果走到一半大雨就倾盆而下,街上水很快就满到了我的大腿根。我好不容易上了公交车,花了三个半小时,才回到东三环的家。后来看电视,才知道北京遭遇了三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这时电视里出现这样一幕:我们刚刚调研过的地方,一位居民因为房子被淹,坐在屋顶上无奈地求救。那一幕,让我觉得好辛酸!”这让原本打算直接就业的孙书同,决定要继续选择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向读研,因为“我想,如果能对城市的老旧区域进行改造,让建筑美观适用、公共设施完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才会好起来。”

“现在,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大概是我走在大街上,居民们都认得我了”

从2018年3月正式开始设计工作,到次年9月雍和宫大街全新亮相,奋战在雍和宫大街的一年半时间,让书同和她的小伙伴们迅速成长,也刷新了他们对“设计师”这个行业的认知。

“最初的工作方式,还停留在过去干过的项目经验之中——调研、分析、公众座谈、设计、方案汇报、修改、再汇报、再修改、确定、实施……工期十分紧张,我们制定了一张严密的设计工作计划表,保证每个阶段环环相扣。”

但是——

“当项目开始后,我们却发现: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跟各方沟通——向公众宣传、讲解,和各参建方沟通、协调,向政府不断汇报各种突发情况,对沿街的每一户居民沟通建筑风貌的设计方案……我们忽然发现,原来,设计师不是光画图纸的,我们的工作对象,从‘图’变成了‘人’;我们的角色,也从‘设计师’变成了‘社会工作者’。”

因为这个工程受到了东城区和北京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的每一轮方案通过,都像打游戏一样,需道道闯关:街道办、城管委、区政府、市政府,层层汇报审批,各种调度会、协调会、协商会、讨论会,方案改了一轮又一轮,好不容易才‘通关’。”

对这个工程,书同所在单位“中规院”更是高度重视,全院包括城市规划、名城保护、建筑、交通、景观、业态研究、照明、结构、给排水、电气、照明工程等十余个专业、总计70余名设计师全力参与。一轮轮会议、一次次沟通,不断打磨、改进……

但对于书同他们,也许更具挑战性的,还得数要直接面对雍和宫大街的118户居民,那才是费心又费力的拉锯战呢。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自找的——

“雍和宫大街项目和以往的城市更新项目不同,以往我们提供的设计方案和公共服务,更多的是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就可以了。这次,为了更好地保留这条老街的特色,兼顾‘大家’对风貌的要求和‘小家’对实用的需求,我们采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式,推出了多种公众参与计划,包括实地设立‘崇雍客厅’,一种类似于居民议事厅性质的地方,让居民看效果图、提建议;开发小程序,让公众扫码打卡;发放调查问卷,等等,尽可能让更多百姓参与其中。我们设计师直接在大街办公,面对面了解、解决居民的意见和诉求。”这种设计方式,后来被京城媒体称作“沉浸式设计”。项目结束后,项目得到了商户、居民、游客的一致认可,项目组接受了人民网、新华社《瞭望东方》杂志、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十余家媒体采访报道,向公众宣讲老城保护的前沿理念。

沉下去,更多的创意冒出来。因为发现许多居民对自己家的房屋外立面设计特别有想法,书同他们干脆一口气设计了一套48种不同风格的“门窗菜单”,让居民自己选择。而雍和宫大街,也因此有了“和而不同”的独特风貌。

“做着做着,感觉我们有点像居委会的。街上住的老人比较多,他们会拿出老照片跟我们讲家史。一位姓孙的老爷爷,因为和我同姓,就使劲套近乎,原来他家有违建,希望我们不要拆。这当然不行啦!然后他就不断提意见,这里也不行,那里也不行。我们不厌其烦地跟他沟通,最后他还是挺满意的。改造完终于改口夸我们了,说‘你们不容易啊,特别是遇上像我这样的刁民’,哈哈。”孙书同说,“过去,当我看到自己的图纸变为现实的时候,我会很激动;现在,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大概是我走在大街上,居民们都认得我了——总有居民招呼我去喝杯水、或者搬个小马扎让我歇歇,有的居民还向她的朋友介绍我说:‘我的房子就是她设计的!’这时,我会好感动,感到自己完成的,不止是一张张图纸,而是为首都百姓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实事、好事。”

“我以我父母为榜样,虽然可能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我会努力靠近”

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孙书同,毫无疑问是每个家长都会艳羡的“别人家的孩子”。追踪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成长轨迹,自然离不开她的父母和家庭。

“知道我为什么叫‘书同’吗?”书同问我,“不是来自‘书同文’。我小时候,家里房子很小,只有60多平方米。这么小的房子里,四口人的书都堆放在一起,爸爸研究戏曲的书、妈妈弹琴的书、我的小人书,还有保姆阿姨爱看的流行读物。在爸爸眼里,这些书没有高下之分,都同样有价值,他常说;‘知识都是平等的,不同的观念都可以共存。’他给书房起名‘书同斋’,还把这个名字也给了我。”

除了平等的氛围、书香的熏陶,父母的投入工作,无意之中还锻炼了小书同的独立能力,“我小时候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那时爸爸经常讲学、出差,妈妈要演出、排练,常把我放在邻居家里。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自己做早饭,自己上学、放学。”

说到父母,书同有深深的自豪:“我爸妈很厉害,都很有成就。他俩身上,都有温州人那种顽强、有韧劲、不服输、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以我父母为榜样,虽然可能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我会努力靠近。”

孙崇涛先生1939年出生于温州瑞安,1961年从杭州大学中文系(今属浙江大学文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平阳一中。由于自幼对戏曲的热爱,在平阳一中担任语文教师的17年里,他一直醉心于研读古典戏曲方面的文献和学术著作。长期的坚持,使得他在机遇降临——197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首届研究生时脱颖而出,进入戏剧学系深造,也由此拉开了他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员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戏曲研究专家的传奇序幕。

“爸爸考研究生时,已经年近四十,当时周围很多人都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什么呀’,但他下定决心要努力。他复习备考时,为了提神学会了抽烟。我出生后,为了我的健康,爸爸又开始戒烟,一年时间就戒掉了。”书同说,“我爸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找到喜欢的事情就钻研一辈子。记得我考大学选专业时,和别人一样也考虑了很多就业前景啊什么的,我问我爸‘应该怎么选啊?’我爸说;‘就选你自己喜欢的。’”

“我和我爸一样,都喜欢一个人静下来思考问题。而我的努力和刻苦,是随我妈的。我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跟妈妈学琴,我妈经常教育我,她说自己六七岁开始学琵琶,温州夏天热,因为老坐着,她的头上、屁股上都长满了痱子,她咬着牙,脚泡冰水里继续练。因为练琴,我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腿也被琵琶压出了淤青。但吃了这些苦后,上学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会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练琴还有个好处,它让我发现,我不大适合不断重复的工作,还是适合做有创意的事情,比如做设计。同时它也让我明白,凡事都需反复雕琢打磨,才会出精品。”

路途遥远,孙书同回到温州的次数不多,但对温州老城的规划很有感觉:“上大学时,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温州老城是在星象、风水的基础上规划建成的‘山水斗城’,这和北京古都‘天圆地方’、方正森严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真的是很浪漫啊!这在全中国也是很少见的。我想如果能加强对老城的保护,同时加大宣传,对弘扬咱们温州地方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业肯定大有好处。”


编辑:刘晓茜
凡注明“国际设计网”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设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